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一 探討當代危機與永續發展

  • 2025-11-04
  • 劉芸榛

(徐明珠、李育昀、葉愷倪、林偲詠/報導、賴柏丞/拍攝))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一以「當代危機與永續發展」為主題,由趙涵捷校長主持,邀請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韓國昌原國立大學校長朴敏遠、印尼曼迪裡仁山欽迪卡大學校長 Asep Najmudin、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大院長暨副校長 Nicholas Terpstra,以及線上參與的廣東中山大學龔雋與西北大學李利安,共同進行深度分享與跨國對話。

這是一張圖片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以醫療現場為切入,談及人工智慧在診斷與照護中的實際運作,從提升醫療效率、降低人力負擔,到擴大醫療可近性,展現科技與人道精神的結合。她指出,當永續不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人類福祉的一部分,科技便能成為減少資源落差的重要力量。

韓國昌原國立大學校長朴敏遠分享該校透過「Glocal University 30 Project」形塑具永續性的科技發展願景。昌原市同時擁有軍事與工業基礎,長期累積的研發能量成為推動技術轉型的重要根基。他以國防科技、能源發展與自主航太為例,說明如何將城市歷史資源重新構築為永續科技能力,使國防科技轉化為和平技術、核能結合綠電並確保能源可靠性,並以自主與航太系統投入未來科技競爭,讓大學成為引領城市與全球創新的重要力量。

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大院長暨副校長 Nicholas Terpstra 從教育制度面向解析永續治理,指出永續發展必須透過校務政策與跨領域研究落實。他強調,學校訂定2030年減少37%溫室氣體排放、2050年達成淨正面目標,並透過化石燃料撤資、校園永續樞紐建立、大型研究資源挹注等方式,使校園成為「生活實驗室」,讓學生透過都市農業、公共廚房、社區連結與體驗教育深化永續認知,並以科學研究持續為氣候與能源轉型提供長期解方。

印尼曼迪裡仁山欽迪卡大學校長 Asep Najmudin 提出永續發展不能只依靠科技,更需要倫理、精神價值與社會參與共同推動。他認為,永續的典範轉變必須從剝削走向平衡、從個人主義走向全球團結,而真正的解方應建立在科學證據、社會互助與倫理領導力之上,使人類重新思索與世界的關係。

線上參與的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以人間佛教回應精神與文化層面的危機,呼應星雲大師「佛法生活化、服務社會化」理念,指出在高度競爭與價值崩解的當代,教育更需要培養善念、信任與共存的社會能量,讓身心安頓成為永續的一環。

論壇最後由楊朝祥總校長主持「校際交流成果報告」,由系統大學各校代表依序分享年度合作進展與國際夥伴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佛光大學副校長馬遠榮、西來大學校長謝明華、西來大學洛杉磯教育學院執行長尤之毅,以及南華大學副國際長陳林倫,分別從學術交流、師生互動、研究合作與課程拓展等面向說明執行成果,展現跨校聯盟在佛學研究、永續教育與人才培育上的具體進展。

現場討論熱烈,南天大學校長 Denise Kirkpatrick 與光明大學校長陳林邁傑(Michael Lim Tan)亦分享跨文化教育的挑戰與可能性。透過不同區域經驗的交會,論壇呈現佛學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共同實踐永續、深化合作與創造新未來的強大動能。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