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一 探讨当代危机与永续发展

  • 2025-11-04
  • 刘芸榛

(徐明珠、李育昀、叶恺倪、林偲咏/报导、赖柏丞/拍摄))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一以「当代危机与永续发展」为主题,由赵涵捷校长主持,邀请慈济大学校长刘怡均、韩国昌原国立大学校长朴敏远、印尼曼迪里仁山钦迪卡大学校长 Asep Najmudin、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大院长暨副校长 Nicholas Terpstra,以及线上参与的广东中山大学龚隽与西北大学李利安,共同进行深度分享与跨国对话。

这是一张图片

慈济大学校长刘怡均以医疗现场为切入,谈及人工智能在诊断与照护中的实际运作,从提升医疗效率、降低人力负担,到扩大医疗可近性,展现科技与人道精神的结合。她指出,当永续不再只是环境议题,而是人类福祉的一部分,科技便能成为减少资源落差的重要力量。

韩国昌原国立大学校长朴敏远分享该校透过「Glocal University 30 Project」形塑具永续性的科技发展愿景。昌原市同时拥有军事与工业基础,长期累积的研发能量成为推动技术转型的重要根基。他以国防科技、能源发展与自主航太为例,说明如何将城市历史资源重新构筑为永续科技能力,使国防科技转化为和平技术、核能结合绿电并确保能源可靠性,并以自主与航太系统投入未来科技竞争,让大学成为引领城市与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大院长暨副校长 Nicholas Terpstra 从教育制度面向解析永续治理,指出永续发展必须透过校务政策与跨领域研究落实。他强调,学校订定2030年减少37%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达成净正面目标,并透过化石燃料撤资、校园永续枢纽建立、大型研究资源挹注等方式,使校园成为「生活实验室」,让学生透过都市农业、公共厨房、社区连结与体验教育深化永续认知,并以科学研究持续为气候与能源转型提供长期解方。

印尼曼迪里仁山钦迪卡大学校长 Asep Najmudin 提出永续发展不能只依靠科技,更需要伦理、精神价值与社会参与共同推动。他认为,永续的典范转变必须从剥削走向平衡、从个人主义走向全球团结,而真正的解方应建立在科学证据、社会互助与伦理领导力之上,使人类重新思索与世界的关系。

线上参与的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以人间佛教回应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危机,呼应星云大师「佛法生活化、服务社会化」理念,指出在高度竞争与价值崩解的当代,教育更需要培养善念、信任与共存的社会能量,让身心安顿成为永续的一环。

论坛最后由杨朝祥总校长主持「校际交流成果报告」,由系统大学各校代表依序分享年度合作进展与国际夥伴成果。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佛光大学副校长马远荣、西来大学校长谢明华、西来大学洛杉矶教育学院执行长尤之毅,以及南华大学副国际长陈林伦,分别从学术交流、师生互动、研究合作与课程拓展等面向说明执行成果,展现跨校联盟在佛学研究、永续教育与人才培育上的具体进展。

现场讨论热烈,南天大学校长 Denise Kirkpatrick 与光明大学校长陈林迈杰(Michael Lim Tan)亦分享跨文化教育的挑战与可能性。透过不同区域经验的交会,论坛呈现佛学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共同实践永续、深化合作与创造新未来的强大动能。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