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者論壇聚焦少子化與高齡挑戰 以佛教理念提出不同面向觀察

  • 2025-11-05
  • 劉芸榛

這是一張圖片

(徐明珠、李育昀、葉愷倪、林偲詠/報導、賴柏丞/拍攝)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5日第二場論壇聚焦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的困難與挑戰」,由佛光山西來大學校長謝明華主持,邀集多國重量級學者共同探討人口結構劇變下,佛教教育與人文關懷如何轉化為永續治理的力量。與談學者包含多倫多大學以馬內利學院邵頌雄教授、越南佛教大學(胡志明)副總校長Ven. Dr. Thich Tam Duc、新那爛陀大學校長Siddharth Singh、佛教遺址發展委員會主席Arvind Alok、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疆,以及東洋大學社會學部國際社會學科教授高橋典史,從倫理、社福、教育、醫療與文化實踐等不同面向提出觀察。

邵頌雄教授指出,超高齡社會不僅是醫療與經濟問題,更是宗教、文化與政策互相「共製」的結果。佛教與儒家倫理中強調的「孝道」,為今日社會提供重要的代間連結資源;在人間佛教理念下,照護不只是服務,更是一種慈悲實踐。台灣佛教團體在靈性陪伴、跨世代志工、長者社群參與與健康促進上皆具優勢,若能結合禪修、正念與長照模式,將有助於在高齡社會中發展具人文深度的永續照護。

新那爛陀大學校長Siddharth Singh強調,佛教經典從不將老化視為負擔,而是生命必經且值得尊重的歷程;照護不應只靠家庭承受,政府、社福與宗教都需共同建構支撐網絡。面對少子化,佛教倫理提醒社會重新看見布施、分享與慈悲治理的重要性,「欲侍奉我者,應先侍奉病者」的教誡,更將照護置於宗教修行核心。他呼籲以慈悲、智慧與善治重新思考托育、年金與長照制度,使人口危機成為重建倫理與社會正義的契機。

佛教遺址發展委員會主席Arvind Alok則以「中道」回應人口失衡帶來的焦慮,指出全球面臨的不只是老人變多、孩子變少,更是生活方式過度追求物質、忽略精神安頓。他以八正道作為政策與教育的倫理框架,認為宗教必須引導青年理解個人目標與公共責任的平衡,並借鏡古印度佛教學府的模式,使教育與慈悲行動同時改善個人與社會。

越南佛教大學副總校長Ven. Dr. Thich Tam Duc分享越南正快速進入高齡社會,少子化也已成定局,高齡者的身心照護與年輕世代的孝道教育成為重要挑戰。他以四聖諦與八正道提出整體性方案,從心靈安頓、宗教慈善、青年社群到政府政策同步推進,形成兼具靈性、醫療與社福的整合體系,讓「居塵樂道」在高齡社會中成為可實踐的生活方式。

亞利桑那大學吳疆教授則指出,東亞的少子高齡已進入臨界轉折,人口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意義與存在的議題。佛教以「無常」「慈悲」「正念」回應生命老化,能為高齡社會帶來身心靈整合照護。他提出「整合式佛教老化模型」,從身體、心理、靈性與社群等層面重建支持系統,并認為佛教大學可轉型為靈性教育與健康老化的示範基地,讓高教不只是培育學術人才,更成為推動代際和諧的社會力量。

日本東洋大學教授高橋典史則分享日本最新人口觀察:2025年日本僅1.23億人口、出生率1.15,到2070將跌破9,000萬,老人佔比超過三成。東洋大學以「哲學服務社會」為核心,推動社會福祉教育、終身學習、多文化共融課程,並實際走入高齡與移民高度集中的社區,讓學生參與跨世代與跨文化互動,建構可持續的社區照護模式。他指出,面對少子高齡,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培育能理解差異、承擔責任、與他人共生的地球公民。

少子高齡並非冰冷數據,而是關於生命尊嚴、社會倫理與精神關懷的共同課題。這場論壇集結六位學者的精闢觀點,從佛教經典到健康醫學、從社會政策到教育實踐,多元呈現佛法智慧如何回應當代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課題,也期許以慈悲、智慧、感恩為核心價值的佛學教育,能為社會的永續發展挹注更多安定人心力量,深化關懷與促進永續的契機。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