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者论坛聚焦少子化与高龄挑战 以佛教理念提出不同面向观察

  • 2025-11-05
  • 刘芸榛

这是一张图片

(徐明珠、李育昀、叶恺倪、林偲咏/报导、赖柏丞/拍摄)2025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11月5日第二场论坛聚焦在「高龄化与少子化社会的困难与挑战」,由佛光山西来大学校长谢明华主持,邀集多国重量级学者共同探讨人口结构剧变下,佛教教育与人文关怀如何转化为永续治理的力量。与谈学者包含多伦多大学以马内利学院邵颂雄教授、越南佛教大学(胡志明)副总校长Ven. Dr. Thich Tam Duc、新那烂陀大学校长Siddharth Singh、佛教遗址发展委员会主席Arvind Alok、亚利桑那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吴疆,以及东洋大学社会学部国际社会学科教授高桥典史,从伦理、社福、教育、医疗与文化实践等不同面向提出观察。

邵颂雄教授指出,超高龄社会不仅是医疗与经济问题,更是宗教、文化与政策互相「共制」的结果。佛教与儒家伦理中强调的「孝道」,为今日社会提供重要的代间连结资源;在人间佛教理念下,照护不只是服务,更是一种慈悲实践。台湾佛教团体在灵性陪伴、跨世代志工、长者社群参与与健康促进上皆具优势,若能结合禅修、正念与长照模式,将有助于在高龄社会中发展具人文深度的永续照护。

新那烂陀大学校长Siddharth Singh强调,佛教经典从不将老化视为负担,而是生命必经且值得尊重的历程;照护不应只靠家庭承受,政府、社福与宗教都需共同建构支撑网络。面对少子化,佛教伦理提醒社会重新看见布施、分享与慈悲治理的重要性,「欲侍奉我者,应先侍奉病者」的教诫,更将照护置于宗教修行核心。他呼吁以慈悲、智慧与善治重新思考托育、年金与长照制度,使人口危机成为重建伦理与社会正义的契机。

佛教遗址发展委员会主席Arvind Alok则以「中道」回应人口失衡带来的焦虑,指出全球面临的不只是老人变多、孩子变少,更是生活方式过度追求物质、忽略精神安顿。他以八正道作为政策与教育的伦理框架,认为宗教必须引导青年理解个人目标与公共责任的平衡,并借镜古印度佛教学府的模式,使教育与慈悲行动同时改善个人与社会。

越南佛教大学副总校长Ven. Dr. Thich Tam Duc分享越南正快速进入高龄社会,少子化也已成定局,高龄者的身心照护与年轻世代的孝道教育成为重要挑战。他以四圣谛与八正道提出整体性方案,从心灵安顿、宗教慈善、青年社群到政府政策同步推进,形成兼具灵性、医疗与社福的整合体系,让「居尘乐道」在高龄社会中成为可实践的生活方式。

亚利桑那大学吴疆教授则指出,东亚的少子高龄已进入临界转折,人口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意义与存在的议题。佛教以「无常」「慈悲」「正念」回应生命老化,能为高龄社会带来身心灵整合照护。他提出「整合式佛教老化模型」,从身体、心理、灵性与社群等层面重建支持系统,并认为佛教大学可转型为灵性教育与健康老化的示范基地,让高教不只是培育学术人才,更成为推动代际和谐的社会力量。

日本东洋大学教授高桥典史则分享日本最新人口观察:2025年日本仅1.23亿人口、出生率1.15,到2070将跌破9,000万,老人佔比超过三成。东洋大学以「哲学服务社会」为核心,推动社会福祉教育、终身学习、多文化共融课程,并实际走入高龄与移民高度集中的社区,让学生参与跨世代与跨文化互动,建构可持续的社区照护模式。他指出,面对少子高龄,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而是培育能理解差异、承担责任、与他人共生的地球公民。

少子高龄并非冰冷数据,而是关于生命尊严、社会伦理与精神关怀的共同课题。这场论坛集结六位学者的精闢观点,从佛教经典到健康医学、从社会政策到教育实践,多元呈现佛法智慧如何回应当代少子化与高龄化社会的课题,也期许以慈悲、智慧、感恩为核心价值的佛学教育,能为社会的永续发展挹注更多安定人心力量,深化关怀与促进永续的契机。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