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跨越古今的视野 入泽崇畅谈佛教教育与永续发展的社会实装之道

  • 2025-11-04
  • 刘芸榛

(徐明珠、李育昀、叶恺倪)入泽崇理事长应2025年佛光山大学校长论坛之邀请进行专题演讲。他从古印度「一切众生之利益安乐」到现代佛教SDGs,娓娓道来,推动「佛教教育与永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将佛法「社会实装」,让慈悲与智慧落实于教育、企业与生活,培养以利他心建构永续社会的新世代。他以跨越古今的视野,为本届论坛开启一场以利他为核心的永续对话与行动蓝图。

入泽崇理事长首先切入「佛教西传与利他思想」的看法,分享他多年于阿富汗至伊朗、土库曼斯坦等地的佛教遗迹研究。他指出,佛教从印度东传至日本,也向西延伸,其传播根源在于释迦牟尼的「宣教说法」─以「为众生利益安乐」为宗旨的利他精神。此理念早见于《经集》的《八颂品》等经典,强调消除人类潜在的利己心,实践不依凭任何对象而能普遍关怀的生活方式。他提到,阿育王将「以法统治」具体化,从武力转向利他,以建设医院、济贫设施、保障宗教多元,体现政治即「报恩」的思想。其碑文中屡现「利益(hita)」与「安乐(sukha)」之语,主张政治应促进众生幸福。

入泽崇理事长指出,「利益安乐」多属世间层次,仍须区分现世与来世之幸福。其研究进一步延伸至印度摩突罗地区,发现碑文上刻有「为一切众生之利益安乐而造菩萨像」,显示佛教利他观念已深植于古印度社会,并透过艺术与信仰持续传承。

在专题演讲中,入泽崇理事长也从摩突罗佛像研究延伸至「一切众生之利益安乐」理念的历史与当代意义。他指出,摩突罗地区的菩萨像题记「为一切众生之利益安乐」显示现世幸福与来世幸福的结合,菩萨成为同时「超越社会」与「向社会超越」的存在。他认为,民众祈愿的「利益安乐」逐渐转化为菩萨救度众生的誓愿,奠定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核心精神。摩突罗出土的阿弥陀佛名铭佛像台座,成为阿弥陀信仰存在的确证。此「一切众生」观念不仅促进佛教西传,也影响中亚多民族政治秩序,成为和平共存的思想基础。

话题一转、进入现代,入泽崇理事长以「人新世」(Anthropocene)与生物多样性危机为例,指出人类利己心导致环境破坏,主张以「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自然再兴) 回应古代佛教的利他精神。龙谷大学于2024年发表「自然正成宣言」,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全,呼应「为一切众生之利益安乐」的古老理想。

入泽崇理事长并以龙谷大学为例,说明「佛教SDGs与社会实践」,如何以佛法为基础推动环境与社会永续。学校设立了「生物多样性科学技术中心」,以环境DNA技术证实绝迹儒艮(dugong)仍存,展现自然正成(Nature Positive)理念的实践。学校并与环境省合作推动「地域循环共生圈」与脱碳行动,并于2022年发布「碳中和宣言」,2023年起三校区采用再生能源。

此外,2019年,提出「佛教SDGs」,以佛教精神促进人类意识转变,与尤努斯博士合作设立「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推广以众生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学生响应尤努斯理念,创立「MEAT UP」店舖、「咖啡树林」共融咖啡馆与「穿着皮鞋的猫」擦鞋店,展现以实践回应社会议题的精神。校方推动「共创HUB京都」,与金融与企业界共建创新枢纽,培养能自我更新、解决社会问题的青年。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